外国人来华留学驶入“快车道”

2016年03月03日 分类:新闻事件

导读: 当中国不再是世界的“神秘国度”,不仅仅是第三世界国家越来越多学生到中国学习、工作,欧美国家学生也逐渐将留学目的国选在中国,中国高校的“魅力”正在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认可。

随着中国在世界影响力逐渐增强,世界其他国家对中国总是充满了“好奇心”。中国高校承担着培养具有双重文化背景人才的任务,数据显示,来中国留学的留学生数量正处于一个稳定增长时期。不仅仅是第三世界国家越来越多学生到中国学习、工作,欧美国家学生也逐渐将留学目的国选在中国,中国高校的“魅力”正在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认可。

关注中国经验的“非洲班”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汪力斌格外关注中国领导人出访非洲国家的新闻,作为人文与发展学院留学生项目负责人,她告诉本报记者,这些消息无论对于她本人,还是中国农业大学农村发展与管理专业的所有非洲学生来说,都是个“未来中非关系更加紧密的信号”。

自2008年至今,中国农业大学的农村发展与管理专业已招收了来自世界43个不同国家的133名留学生,已毕业23名博士,44名硕士。

汪力斌告诉记者,2008年起中国政府大规模提供奖学金,“学校考虑留学生可能会有语言障碍,所以成立了留学生班,着重介绍中国农村和农业发展经验,我们中国有自己的发展道路,有自己的主张,我们和欧美国家在非洲的主张是不一样的,我们觉得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发展模式有需求,也有兴趣。今年比较特殊,国家对援外的学历教育比较重视。”

记者通过对20多位非洲留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非洲留学生多希望能学习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经验,不少学生表示“中国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中国人勤劳的风格”,大多数受访非洲留学生表示自己在毕业后回国工作或者继续在中国的学业,“要成为中非友谊之间的桥梁”。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10月份发布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显示,2010年,来华留学生人数是26.5万人,这一数字逐年上升,2015年,这一数字是37.7万人。

“未来我们希望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学生来中国,因为中国飞速发展的经验和良好的教学资源正在成为吸引外国学生漂洋过海来华留学的动力,”汪力斌说,“非洲对于我国农业与农村发展的经验有极大的兴趣和需求,我国应多开设这样的留学生专业,把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验传授给非洲,作为促进非洲发展的重要手段。

欧美学生热情逐渐显露

在北京的尤斯蒂娜·史帕考夫斯卡已经很少提及她的波兰名字,作为一名中文播音主持人,她更喜欢大家称呼她“翠花”。2009到2014年,翠花在中国传媒大学学习播音主持专业。

翠花坦言,她是冲着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最顶级的播音主持专业院校来的。“很多中国的名主持人都是出自这所中国传媒领域的最高学府,还有人说,如果你想学中国话,那么来中国;想学普通话,那么来北京;想学标准的普通话,那么来中国传媒大学,”翠花说。

2015年也是来自美国的小伙儿艾华德在中国生活和创业的第五个年头,他当初选择中国的原因,源自大学时学校安排的一次到中国实习工作的经历。

他毕业自美国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因为每年“普林斯顿在亚洲”项目(Princeton in Asia)会选择一定数量的北美地区学生到中国来学习,更好地认识中国。“普林斯顿在亚洲”亚洲地区负责人亚历克斯·琼斯介绍说,每年机构会提供31个一整年奖学金,鼓励同学来到中国,另外15个夏季实习机会给本科生,这个项目已经进行了10年之久。

艾华德坦言,正是通过“普林斯顿在亚洲”安排的在中国留学的经历,让他们有机会了解中国,喜爱中国,最终选择留在中国。2015年,该项目收到了总共615份申请,其中247位申请人将中国内地或者香港作为他们意愿实习地的前三名,中国的很多实习项目都成为“最紧俏”的项目。

“有些学生在真正到中国之前,已经学习了8年汉语,之前能找到学习4年汉语的申请者已经够好了,这表明,来到中国、在中国学习,已经成为一种逐渐上升的趋势。”琼斯告诉记者,“有些已经来过中国,比如北京、上海、昆明等城市的申请者,会再次申请来到中国,这说明中国对北美学生来说非常有吸引力,而从来没来过中国的申请者,很可能无法领略这种魅力。”

“即使是常春藤毕业生也有很多值得向中国年轻人学习的地方,”琼斯说,“我每次去湖南湘西农村,都会有这种感受,我希望未来我们能跟四川、甘肃、云南等内陆省份有更多合作。”

“很多学生对中国国力的快速上升非常感兴趣,他们都希望能够拿到一手信息,而比中国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成员想了解中国人,和中国人之间的紧密联系,是我们项目最重要的部分。”琼斯告诉记者。

“留学逆差”呼唤吸引政策力度加大

虽然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留学,但一些现象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显示,留学“逆差”在近十多年来一直存在。

报告数据显示,2014年在外深造的中国留学生总数达到108.89万人,比2013年增长了1.38万人。然而同期来华留学的数据却相差甚远。2014年共有37.71万外国留学人员在华学习,相比前几年,处于比较平缓发展的态势,但增速从2012年的12.21%增速下降到2014年的5.77%。

2014年,我国的留学“赤字”略有收窄,为71.78万人,尽管与高峰时期的2011年度相比,留学“赤字”已经收窄了超过10万人,但是中国留学“出超”的状况仍没有根本缓解。不仅数量上有明显的差距,质量上差距更为明显。

2014年,我国在外深造的108.89万留学生,全部为攻读专科以上学历的学历生、博士后及访问学者。而同年,约37万来华国际留学生中,只有16.4万即43.6%的学生来华是为了攻读相应学历和学位,与在外留学的中国学生学历相比差距近6倍;其中读取硕士和博士的人数相对更少,仅分别为3.5万人和1.2万人,约占总人数的9.4%和3.2%。而且出国留学的学生主要以学习商科、理工科为主,来华留学生大多以学习语言、文化等社会学科为主。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执行秘书长苗绿认为,留学“逆差”现象的持续发展,一方面表明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仍处于一个初步发展阶段,国际化水平较低;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吸引来华留学生的政策力度尚待加大。

琼斯表示,普林斯顿在亚洲已经跟外交学院、大连理工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东北大学、石河子大学等中国大学建立了伙伴关系。而业内人士表示,加强高校之间的合作或为外国学生来华提供更加便利的途径。

有专家认为,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高校多采用教学行政“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结构,行政力量对教学干预过多,高校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参差不齐,这为高校走出去等国际化接轨制造了许多壁垒,建议在高校尝试推进行政与教学评价体系相对隔离的改革,进而促使学术品牌更加专业、扎实。

中国海外政经研究中心研究员朴姝华等专家认为,在推动高考成绩国际认定的基础上,英法等国均希望通过调整本国的教育模式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相适应,然而现阶段我国高校合作仍停留在开放学位、短期交流等项目上,建议我国高校应全面提升国际合作水平,依托高校利用远程授课等互联网手段实现师资共享,通过优化我国现有高等教育体系,直接推向国际留学市场,进而巩固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品牌影响力。

附件下载